学员心声

浙江大学第94期“育人强师”培训班——学员心得

日期:2019-11-09

浏览次数:


2019114~9日,在这个深秋、而在延安又似乎进入初冬的季节,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为期六天的培训学习。在聆听报告、参观革命旧址、现场教学等各种形式的精神洗礼下,我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巩固增强了理想与信念,坚定了脚下的路、心中的灯。

心得一:延大老师充满激情、声情并茂的报告和讲课,激发了我对理想和事业的崇敬之心。5日上午,在开班仪式后,聆听了延安大学常改香老师的专题报告《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她用详细丰富的史料,慷慨激昂地讲述了1935~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的历史脉络,总结了一项伟大革命、一面光辉旗帜、一个成熟的领导集体、一项伟大工程、一套执政为民的成功经验、一种伟大精神等六大辉煌业绩,并得出了六点基本经验和启示。我深深地被常老师的报告所感染,不仅重新梳理了党中央从长征到延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明白了各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而且也懂得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道理,感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伟人的人格魅力,以及中国革命何以成功的深刻原因。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事求是,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尺,培育和倡导优良作风,锤炼高超的领导艺术,重视军队钢铁长城建设,是延安革命精神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常老师投入满腔激情的报告,给了我巨大的震撼。5日晚上的激情教学《学唱延安革命歌曲》,聆听了延安大学程琴老师的授课《从悲腔到颂歌——走进陕北民歌》。她的课堂十分生动,讲、唱结合,互动热烈。从陕北民歌的悲腔主题讲到陕北革命民歌的创作,主题完整,变化自然,尤其是从悲腔到颂歌的转折变化,结合历史背景阐述得清清楚楚。旧社会,陕北人民吃得艰难,为谋生而不得不走西口,打长工,别妻离子,日子过得十分凄惨,同时也爱得痛苦,因此陕北民歌也满含悲腔和无奈,《艰难不过庄稼汉》、《揽工调》、《脚夫调》、《走西口》、《盼五更》、《哭下的泪水过斗里量》、《巧格灵灵手手掏苦菜》、《兰花花》,都在控诉着人世间的无限凄凉和悲哀。党中央到延安以后,毛泽东指导文艺工作者用旧瓶装新酒和进行新的创作等方式,改编创作了许多旋律高昂的革命歌曲,如《芝麻油》、《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移民歌》、《东方红》就是改编了陕北民歌,而《南泥湾》则是属于新创作的革命歌曲。通过程老师的讲、唱教学,让我更加贴近地认识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民歌的生命力与革命歌曲的新力量,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在延安革命歌曲上得到了典型生动的体现。7日上午,在寒风之中,在枣园旧址聆听了延安大学冯建玫老师的现场授课《白求恩精神》。白求恩是崇高的、灵魂净化的人,冯老师的讲述也带着我们走向了那个净化的世界。白求恩的一生是“敬业”的一生,这对我启发太大,警示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时刻不要忘记“敬业”这一白求恩精神,用这一精神去做好本职工作。诚如冯老师所说,延安的历史相当神奇,打开它走近高贵的灵魂,今天延安的天气十分寒冷,但我却忘记了寒冷,感受到冯老师说的“延安温度”。7日下午,在梁家河聆听延安大学王东维老师的现场授课《知青情·知青理·知青魂》。王老师朴实憨厚,把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娓娓道来,仿佛在跟我们拉家常,那么的真切和亲近。王老师调查了习近平插队期间接触过的所有当地人,从他们的回忆中为我们描摹出青年习近平刻苦好学、奋发向上,干实事、有抱负的形象,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与信念。

心得二: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和博物馆,感受到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崇高无私的理想信念。在班主任张延琴老师的高效组织下,5日下午,集体参观了王家坪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在4日报到当晚,我已经独自一人去过纪念馆,瞻仰了馆前广场上竖立的高大的毛泽东像,夜幕之下带来的震撼更大,把我的思绪拉到七八十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6日上午,瞻仰宝塔山和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之前在4日晚,我沿着延河两岸,步行近两个小时,穿越了七坐桥,仰观流光溢彩的宝塔山,领略它的风采。走到杨家岭旧址,瞻拜伟人的故居,让我想起幼时课本所学《杨家岭的早晨》,似乎触闻了革命家的气息。下午参观鲁艺旧址,一大批文艺青年奔赴圣地延安,带来了生生不息的青春活力,他们改编或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非常接地气,这种实践教学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仍极有启发。从革命家和文艺家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延安虽然地处内陆腹地,但却十分开放,延安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所以才能取得革命最后的胜利。这种延安精神,在今天仍然十分宝贵,值得借鉴。7日上午,参观枣园,在张思德像前合影,思考“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在枣园瞻仰伟人故居,感悟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在简陋书桌前,以笔为枪,撰写了大量的精辟著作,它们有生命力、有战斗力,指导抗战夺取胜利。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人,有着崇高的理想。之后到北京知青博物馆,我在4日下午已经先行参观过,感受到下乡知青的革命激情。下午到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习近平同志的故居,虽然屋舍简陋,但却不忘初心,与梁家河的乡亲们血浓于水,亲情相连。他在插队期间,全心全意为梁家河人民服务,同时树立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在离开梁家河以后,他仍然心系当地乡亲,牵挂他们,感恩回报。在他身上,“感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地地道道的优良传统。十年前,我曾受到习近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如今,我走入他曾经插队的故居,感受他当年的生活,聆听他当年的事迹,更加完整地理解了习近平同志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也更激励我努力上进,敬业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8日上午,参观凤凰山革命旧址和西北局纪念馆,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斗争精神,再次接受心灵的洗礼。

心得三:这次延安学习,是浙江大学第94期“育人强师”培训班,主要针对班主任的培训,收获很大。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到延安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延安精神,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把这种学习精神贯彻到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6日下午,在参观鲁艺旧址以后,培训班举行了班主任工作专题讨论交流会。在分组讨论时,我积极发言,与同组学员探讨班主任和学生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在大会总结时,我作为第四组代表上台发言。在整个培训班中,我算是年龄偏大的班主任,十分珍惜担任班主任的机会,甚至当作是一生中最后一次当班主任。在发言中,我强调“有爱心”和“干实事”两点,从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两个方面对班主任工作谈了自己的感想。只要把学生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培养他们,锻炼他们,就一定能完美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心得四:延安培训学习虽然主题是思想政治工作,但从专业的角度,发现也可以将思政与专业相结合,取得一些双赢的效果。4日下午报到后,没有培训安排,利用这个时间,我去了北京知青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走了延安七座桥,观览了宝塔山摩崖石刻。沿着延河,步行穿越七座桥,让我了解了延安的山川地形,思考宋夏战争和国共战争的形势;摩崖石刻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的是宋代范仲淹所题,或是称颂范仲淹和韩琦的。5日集体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有一件革命文物是李鼎铭同志的《蒙古历史》,系其学生鱼继尧之子鱼道隆所珍藏,后来交给李鼎铭之子李雪峰而献给陕西省广播科学研究所,再入藏于延安革命纪念馆。鱼氏父子是榆林人,包括榆林在内的黄河两岸鱼氏,以及分布在延安地区的白、呼延、石、曹、刘、拓等姓氏,是我近年研究的对象。6日集体参观宝塔山,该塔初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宋、明重修,特别是塔前有一尊石马,个头矮小,鞍鞯精美,疑为宋代吐蕃马;山顶上有摘星楼,原为范仲淹所建,监防西夏,今人重修。这些都是研究古代延安地区的宋、西夏、吐蕃关系的历史资料。7日参观北京知青馆,因我4日已经先行参观,所以向班主任张延琴老师和王海贵老师请假,到延安市文物管理所观看藏品,张华所长赠送《延安石窟菁华》一书,里面有延安地区石窟及北魏、西魏、北周造像碑,我以前指导的博士生石建刚撰写博士论文《延安石窟研究》,并参与整理出版《延安石窟内容总录》;造像碑中有中亚或波斯连珠纹风格,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正在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凡此种种,皆是在参观革命文物时附带的收获,它需要专业的发现眼光,才能取得双赢的收获。

开班学习的第一天,正好是我46岁的生日,这是一个革命的生日,值得纪念的生日。作为班主任,我珍惜这次延安培训之行,收获多多。

 

版权所有 教育部延安大学基地   联系电话:0911-2331633   0911-2331648   0911-2331615   邮编:716000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圣地路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