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心声

得民心者得天下

日期:2019-11-14

浏览次数:

    2019410日至17日,我作为东北大学(总第六期)中层干部赴延安培训班的一员来到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本次培训由东北大学党校主办,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承办。孙雷副校长亲自带队。学习期间,我还兼任本期培训班副班长、第三小组组长。

    本次培训,包括专题报告《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新时代价值》,现场参观学习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旧址、延安大学校史馆、吴起胜利山-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都保安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杨家岭革命旧址、四八烈士陵园、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学习书院、鲁艺文学旧址、梁家河大队知青旧居、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枣园革命旧址等,进行了现场教学课《知青情、知青理、知青魂》《大生产运动与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观看了大型红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学唱了延安革命歌曲,在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七天的学习过程,短暂而又充实,让我们全体学员对革命圣地延安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有了深刻领会和感悟。

现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学习后的心得体会,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激励自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信仰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宝塔,中国革命的领航塔,

陕北,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出发点。

今天,我带着崇敬的心来学习、考察、领悟、思考……

当八路军的军服穿在身上,

时间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窑洞的油灯依然在闪烁,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还在简陋的书桌前或奋笔疾书,或研究战略部署……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在这个简陋的窑洞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诞生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

112篇文章闪烁出毛主席深邃的思想光芒。

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十三年啊,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世所罕见,

日寇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采取经济封锁,

就想扼杀中国共产党于贫瘠的大山中。

党中央和边区群众没有被困难吓倒,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毛泽东亲自开垦荒地菜地,浇水、施肥、锄草,自给自足;

任弼时、周恩来、李富春亲自参加纺线比赛,

高度近视的任弼时获得纺线第一名,

手臂受伤的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在朱德总司令的指挥下,王震率领359旅奔赴南泥湾,

硬是在荒芜的山沟里开垦出一片陕北的好江南。

大生产运动,不仅克服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而且基本实现了军民的“丰衣足食”,

为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延安整风,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破除了教条主义,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党的七大,

高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党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十三年啊,在陕北的山沟沟里,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信念更加坚定,道路更加光明,领导更加有力,

这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共产主义信仰。

有了坚定的信仰,就有了路线、道路和方向,

就有了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和方法,

有了战无不胜的勇气和信心,

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它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穿透了中国黎明前的沉沉暗夜,

酝酿出伟大的延安精神,

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人民

在面对艰难困苦时,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走出困境;

在面对强大敌人时,只有发动人民,才能战胜强敌。

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千千万万的群众会变成浩浩荡荡的大军。

在这个看似平凡的群体中,却蕴含着无数的人民英雄;

一名普通的战士,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

直至光荣殉职,

张思德同志牺牲了,毛主席写下《为人民服务》,

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把中国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

因伤口感染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白求恩同志牺牲了,毛主席写下《纪念白求恩》,

因为他是一个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像这样的平凡英雄,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紧密站在一起,

小米加步枪依然可以战胜飞机加坦克。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革命斗争的制胜法宝,更是党的根本路线。

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政党才能具备坚实的执政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

抛弃人民,最终也只能被人民所抛弃。

陕北,这片革命的圣地,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下乡来到梁家河,

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

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

从农民身上学到了坚韧、吃苦、乐观、实干。

他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

一心为民办实事,成为村民称赞的“好后生”。

七年的知青生活,

不仅磨炼了坚定意志,更积累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至今仍念念不忘。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中国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版权所有 教育部延安大学基地   联系电话:0911-2331633   0911-2331648   0911-2331615   邮编:716000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圣地路580号